张岱:犁头嘴放歌
2022-10-15 08:13:13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湖湘源微信公众号 | 编辑:周诗皓 | 作者:张岱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7018

▲雨湖区长城乡犁头嘴。(资料图,罗韬 摄)


犁头嘴放歌


文丨张岱


左拥湘江,右抱涟水,犁头嘴如一犁铧尖劈开两水,静静地迎击着江水的拍打。湘水自易俗河而来绕着湘钢拐了个大弯,涟水也不甘寂寞,转个弯再曲入湘江,犁头嘴便如狭长的半岛,夹在两水中间,在世外桃源中任由日子不紧不慢地流过去。

犁头嘴最养眼的是水。湘水云蒸霞蔚,挟波涛万顷之势,汪洋恣肆,一泻千里。西南云气来衡岳,日夜江声下洞庭。因为这一弯的缘故,此处江面更显开阔,江水簇拥着白浪,白浪托举着舟船。江风挟裹着云雾水气,一股脑扑面而来,真个是快哉此风。站在犁头嘴俯瞰湘江,透过历史的烟云,你可以看到秦兵乘船溯江而上,经灵渠,到漓江而一统岭南。可以看到杜甫“老病有孤舟”,从这里荡桨寂寞奔向耒阳,又抱着多病之身无功而返,从这里黯然漂过,病死在湘江的舟中。这里不远处的下摄司江面上,湘军水军曾大战太平天国水军,烧毁近千艘战船,一时樯橹灰飞烟灭。而右手边的涟水河更像小家碧玉,温婉明丽,河水清且涟漪,不时有机帆船荡起碧波驶向远方。

犁头嘴最可爱的是荻。枫叶荻花秋瑟瑟之际,走上涟水河堤向远方眺望,满眼是白如雪花的芦荻。堤岸旁江滩上,芦苇有的三五株稀疏临水,有的成片繁密相拥。秋风过去,芦花如潮涌来,凌波起舞,这一波刚沉下去,那一波又跃上来。尤其配合着满河的浮光跃金,鸥鹭低翔,简直就是一副充满着灵气的天然画图。

犁头嘴最动人的是干。20世纪70年代之前,犁头嘴这一片因是泄洪区,没有修堤。当时民谚云:“养女莫嫁犁头嘴,大水一浸落湿鬼。”年年遭水淹,有的年份甚至要淹几次。从郊区人民公社河月大队那时开始,就有人动念修犁头堤,后在红旗渠和韶山灌区精神鼓舞下,当时的长城公社干部群众在公社党委带领下,用锄头、箢箕、扁担,靠人海战术,肩挑背扛,历三个冬秋硬是担出了几里路长的犁头堤。用乡里话说就是舍得人死不怕酒硬,从此犁头嘴岁岁安澜。

犁头嘴最萦怀的是吃。过去因河水每年都带来潮泥河沙,此土透气又适合作物生长。犁头嘴有几样名特产,一是“金线吊葫芦”的白萝卜,这种萝卜个头小,只有拇指大小,就像一个葫芦,再加上茎和果实的连接处特别细,又呈黄色,故得名“金线吊葫芦”。这种萝卜主要供吴元泰吴恒泰酱园做腌酱萝卜(也叫紫油萝卜)。二是仔姜、吊棚冬瓜、高粱、奶白茄子。吊棚冬瓜长的有一两米长,有一人高,一个壮汉不用力还扛不起。茄子外地一般是紫色茄子,乳白茄子为犁头嘴特有,无论蒸、炒、煮,白茄子味道都比紫茄子好吃。三是高粱酒。犁头嘴河滩上过去种有不少红高粱。故嘴上酿高粱酒的户数很多。靠堤边的唐老倌还有刘家的酒酿得好。堆花挂杯,酒体醇厚,白中带黄,开坛十里香,端杯千口少,更待菊黄家酿熟,共君一醉一陶然。

犁头嘴真是一个赏秋抒怀的好去处,在斑斓星辉里,不由得不为之放歌。


作者简介:

张岱,湘潭十八总沙湾唐兴街人,20世纪80年代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,先后在湘潭市下辖郊区、雨湖区多处工作,后至市人大就职。自20世纪80年代起不时有小作刊于报章,尤以湘潭老城掌故系列为读者喜好。


责编:周诗皓

来源:湖湘源微信公众号

  下载APP